2022年2月1日 星期二

2022年1月月結

投資模式調整

隨著能力圈 (或者叫知識)的延伸,本blog 由全倉廢老收息股、港地、低PB 及內房股慢慢拓展至全球佈局及多元產業亦相應地改了描述

投資模式及框架亦慢慢調整不少,現時定位如下 (紅字為組合內約數黑字為Target Allocation)

  • 優質股 (Tier 1 Stocks) – 30% (32%)
  • 現金流 (包括 (i) Low P/B High Yield Stocks & (ii) Asset Light High Yield Stocks) – 40% (35%)
  • Deep Value – 20% (19%)
  • 高增長 – 10% (3%)
  • 反脆弱 (包括 (i) 周期股 & (ii) 股災受惠股) – 15% (11%)

Target Allocation 的總和是高於100%主因是不希望應該單純因為一兩隻股升幅過高、股價抽升就要止賺沽出,亦不想因為個別股票暴跌拉高其餘種類比例而要沽出及買入,上述數字是一個給自己看的參考而已。

分類並非二分法,有些股有唔同natures則會做加權。

 

內房

比較重磅的消息是預售監管放寬,這無疑是一個極利好的信號。目前1月銷售出師不利,但相信會慢慢好轉。融資方似乎有所改善,銀行間市場內發債、ABS發行,其餘消息包括承債式收購唔洗理三條紅線,奧園或會由國企接手,佳兆業旗下資產可能由國企承接,恆大六個月內出重組方案等等,最壞時間可能過去。

未來要觀察是瀕死民營大型內房是否得救 (比如世茂、雅居樂、祥生、融信、時代等),已死大型內房後續發展(比如恆大、佳兆業、陽光城、榮盛、富力、奧園、禹洲等)。若違約潮持續,相信股債價或者未見底,撈底的話要有心理準備,股債價隨時會進一步下跌。

 

加息&縮表&通脹

美國加息及縮表令多數美股出現估值下壓。尤其是發夢股、仍然負自由現金流的增長股(比如ARKK系列),已出現股災級別,股價直接腰斬。大型+自由現金流強的公司仍屬於估值修正(跌幅約10% 20%)。如果只觀察升跌而撈底,忽視基本面、現金流及估值等因素,相信已見第一滴血。

加息及縮表吊詭的地方是不確定性極高,隨時買大開小,買小開大。對於加息的步伐與幅度、縮表的方法及力度,市場仍然未有共識,這年美股(甚至全球)波動性將會有所提升。

至於通脹,一大堆供應鏈問題,芯片短缺、能源價格處於高位、運費高居不下、食品成本上升,相信無論Fed 如何玩弄貸幣政策,對這些問題影響仍然有限,仍需一段較長時間解決。

手上的航運股、能源股及股災受惠股正對應這幾方面的佈局。

 

1月份買賣紀錄

首次買了兩注BAM,一注在美股跌前入,一注在美股大跌期間入,平均價約USD 57

賣出SOT.UN @CAD 5.0,由REIT 換馬至較高gradeAsset Management 公司 (BAM)

參考 Kano 及一位朋友的功課,下注上游能源股 MRO,亦做了小量 AR 相關的Short Put


未來計劃

大方向仍然是休戰一下,需要現金流回血才能買貨。2月和3月是港股業績期,若業績及派息未有大失所望,將為組合提供不少buffer 及現金流。

美股繼續大波動的情況下,再加上美股仍為業績期,將出現更多機會及陷阱。暫時想法是入手更多Tier 1優質股(以Mega Tech、資產管理及金融服務股為核心)、業務穩定的二線國際股(國際REIT & 地產、租賃類)、保持開小量周期股的Short Put及埋伏一些業績及派息可能有驚喜的港股。

 

目前組合十大持倉

新創建  13.2%

新鴻基地產  12.6%

萬科  6.8%

金界  6.1%

Flow Traders  5.7%

中原建業  4.8%

中銀飛機租賃  4.4%

粵海投資  4.2%

Legal & General  4.1%

ZIM Shipping 3.9%


一月回報:~6%, YTD~6%

5 則留言:

  1. 祝兄台來年賺多D,沒見你披露物管持股,佔比太低定巳清倉?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物管股佔比太低, 且未有多餘資金加注.
      本人的內房核心仍然放係在萬科同中原建業.
      感覺選擇物管股仍然有一定難度, 民企仍然有機會出事, 拖累物管的股價表現. 國企物管股估值偏高 (除左綠城, 綠城比較便宜, 觀察中)
      如果未來半年股價仍然在現價附近橫行或下跌, 我有機會入多一注, 但個priority 會低過上述提到的其他股

      刪除
  2. 老爺你好,我之前全買本地收息股,地產收租,公用,RElT等,後來發覺嚴重跑輸大市,今年开始加入部分增長股,果然果組合有活力許多,起碼大市升都有我份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本地地產股, 公用股的防守力比較高, 但要等到價值回歸相信未必太容易. 一般會結合小量「槓桿」去加大回報率.
      最理想的個股當然是既有增長, 又有不錯的股息, 而且做到可持續漸進派息. 無論價值抑或增長股, 陷阱可以話多不勝數. 增長股更加要小心背後投資邏輯, 需要經常檢閱個股是否「質變」.
      我自己而言就不太區分所謂價值股或成長股, 只要符合我的投資目標, 都會考慮及嘗試研究. 早前加入成長股 (比如Google) 只是結果而非目的.

      刪除
  3. 謝謝老爺爺的分享!現在內房股雖然可以釋放到預收款項 (Contract Liabilities) 的確可以減低其壓力,但是3月應該違約潮的高峰期,可能仍然風高浪急。
    我認為內房股來說688 中國海外的自由現金流和負債比率真的比其他內房優勢很多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