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更新一下持倉,與先前的有部分出入:
核心持倉
Marathon Oil 15.9%
新創建 15.4%
新鴻基地產 13.0%
佳源債 7.6%
萬科 6.7%
Alphabet 6.5%
Legal & General 5.7%
Petroleo Brasileiro 5.0%
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 4.8%
中原建業 4.4%
新世界發展 3.1%
Cenovus Energy 2.9%
這兩個月改動了持倉不少,主要是(1)變賣非持心資產,換馬至一些信心比較大的核心或高現金流資產、(2)減持部分高估值,換馬至低估值及(3)放棄部分投資邏輯存在改變的持股。
持股比起大半年前更為集中,較容易管理,但缺點很明顯,更高集中風險意味著更容易受到個股爆雷的影響。
個人手上持股可大致分為幾類:(1)優質股、(2)高現金流、(3)反脆弱/周期類
近期風眼主要有兩個,第一是內房,第二是香港收息股。
內房基本上都無需多講,大家都知道它們的慘烈情況,現時已不會再考慮增持內房股,主因是大部分內房債券遠比股票值博,擁有優產資產的違約內房(比如世茂、佳源)美元債價已跌至單位數字,值博率甚高。
另外,無違約的半國企(主要股東為國企,但持股量不高於50%)或優質民企的債價幾乎全數腰斬。金地、龍湖的債券已經跌至$25-$35的水平,碧桂園、新城甚至只有$10-$15,一旦行業有輕微恢復的跡象,這些公司肯定比起其他公司先行。與其買$10的龍湖股票博升2-3倍(升至$30-$40,相當於內房風暴前夕時的股價),倒不如抄一張$25的龍湖債,只要公司能還錢,回報已經是3倍,我已經想不到任何原因要買這些公司的股票。
收息股大跌,個人認為原因有幾個:(1)無風險利率上升,市場要求更高的required return、(2)香港的內憂外患、(3)內地的清零政策預計將維持更長的時間、(4)地緣政治風險升溫,外資撤出香港市場。
現時港股市場有不少10%+ 息率、業務大致穩定的選擇,在我射程範圍之中包括粵海投資(270)、新創建(331)、新世界發展(17)、豐盛生活服務(331),當然這些都可以稱得上是進取的選擇。要吃下幾道風險,主要是與內地相關的地區風險、政策風險、內房危機擴散及香港內憂外患等問題。
較保守的本土選擇則有領展(823)及新鴻基地產(16)。不過,在加息周期底下,估值向下行壓力頗大,導致股價明顯受壓。個人應該會逐步把手上的新鴻基地產換馬至更高股息率的持股,比如新世界發展,賺取更大的息差(同時承受更大的業務風險)。
組合策略上,盡可能保持冷靜,按先前定下的計劃行事(必要時賣部分股,保留實力),按以下次序增持(減持)或SP,在買家市場買到更多心頭好,或在價格風險有限下賺取期權金:
- 航運:船主 > 集運
- 金融:資管 > 保險/支付/交易所
- 內房:
- 股:暫不考慮,或減持
- 債:民企/半國企,但組合已過分集中於內房股及債,所以增持概率不高
- 港地:高息率 > 低息率
- 油氣:只保留上游/綜合類,若中游股息率上升亦可考慮
- REITs:等待機會
10月回報:MTD -15%, YTD -40%
投資成績不理想,主因是無清掉槓桿、香港市場拖累(自9月起計恒指跌了27%)
慶幸我並非累積了大量資產後才受此打擊,仍有時間改進及反省自身,希望能在未來投資路上表現得更好
應該係累積大量資產後,受打擊較細就真。當你有1億,蝕40%,仲有六千萬,依然財自。但若本身家當1百萬,同樣蝕40%,得番60萬,原本可出首期,都變為無,遑論財自。
回覆刪除都係要睇番資金本身的用處, 身家有1億可能有不少業務/生意在手, 蝕40% 都會影響運作
刪除兄台好,好奇兄會買入17新世界,我曾經在30以上買入,最近沽出。17最近盈利波動及負債高,息率能否維持成疑問。
回覆刪除17重債是事實, 但唔洗太過驚, 佢有很多方法去維持流動性, 比如賣走非核心資產 (酒店, 商場等), 23年 / 24億 target 每年賣100億-150億
刪除股息方面, 一年大約派50億左右, 單靠賣樓利潤已經足夠應付 (合約銷售每年300+億, 利潤率20%+, 這部分的利潤做到60億問題不大). 管理層有意維持現有派息水平, 預計未來1-2年派息多數會持平(加派機會則不大)
還有, 北部都會區步入收成期, 將農地轉化做有利潤的項目, K11 收租組合未來5年會有高速增長 (CAGR 15%), 這些都是長遠利好新世界的因素
有D可惜, 以你既知識面 (evidenced by your 開卷有益tab), 同埋effort, 應該可以有更好成績, 做好風險管理, 加油!
回覆刪除